张非垢(1917年12月~1958年8月),字载五,学名福垢,号庸人,参加革命后改为非垢。牛城乡郭村岗人。其父张协焯是重视封建家教的典型旧式读书人,待人宽厚,一生俭朴。家道兴隆时,曾在乡里办私塾,颇有声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目睹日军的烧杀抢掠,激起民族义愤,赞成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积极支持儿子参加八路军。
张非垢6岁入完小读书,12岁入淮阳省立第三中学,15岁入开封河南大学附属高中。“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反帝爱国主义运动,他以满腔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了学生请愿、示威游行、抵制日货和为东北义勇军募捐等活动。1934年秋,张非垢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并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参加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成为运动的骨干力量。他承担了主编和发行“民先”全国总队部刊物《生活十月》与燕京大学“民先”油印刊物《先锋队》的工作,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和埃得加·斯诺的《西北印象记》以及《巴黎救国时报》、《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使他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1937年4月,张非垢志立救民于水火,毅然离开北平奔赴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同年5月,返回燕京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爆发后,他把家乡的进步青年团结起来,组织了“励志读书会”。读书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阅读《共产党宣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怎样动员千百万农民》等进步书刊,为中共党组织在柘城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38年8月,张非垢去延安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二O师政治部编辑委员会,主编《战斗报》。他经常深入战地采访,报道重大战役的战绩和英雄们的事迹,深受贺龙师长的器重,屡屡晋升。先后担任编辑科长、研究室秘书、军事通讯科科长、晋西北军区政治部、晋绥军区政治部西北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50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秘书长、副部长。1954年调任国家体委秘书长、副主任等职。他刻苦探索体育科学理论知识,先后发表了30多篇指导性的理论文章,并为毛主席的早期论著《体育之研究》撰写了再版前言。1956年秋,他率中国足球队访问苏联、南斯拉夫回国后,针对中国的体育运动状况,在《新体育》和《体育报》(试版)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深刻指出:“体育工作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竞赛场上稳操胜券;没有意志和技术,就如同没有墨水的钢笔,本来没水,哪能写得出字来”。
去世前四个月,他还抱病去中南几省检查工作。在病情转重、腹胀、腿肿的情况下,他仍坚持给武汉体育学校的师生作报告。第二天,接到参加八大会议的电话,赶回北京,病情恶化。医生嘱咐他立即住院,但他让医生打了针,仍要坚持参加会议。就在听刘少奇同志做报告的当天,他终因体力难支,而被急救入院。病榻上,他不顾自己晚期肝硬化腹水并发多种病症,仍坚持学习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文件,为即将出版的《体育文丛》和《中国体育》改写文稿。弥留之际,他还要爱人给他念报纸,了解国际局势。他在病中的最后一页日记里写着:“报载伊拉克胜利的消息,使人忘却病痛”。医护人员和体委的同志无不为他的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所感动。诚如国家体委的悼词所说:“张非垢同志的逝世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损失;他的光荣的一生,忠诚的为党的事业而努力不懈的精神,是全国体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斯人已逝,风采犹存!
编辑:乔传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