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河南政府网 商丘政府网
信息公开
 
发展规划 首页 > 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柘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章来源: 柘城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者:王鹏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6-07-14 16:47:52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柘城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科学制定和实施《柘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柘城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正确认识县域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突出做好发展和稳定两篇文章,按照“膨胀总量、优化结构、做强骨干、发展龙头、壮大实力”的发展思路,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扩开放、控风险、惠民生,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综合实力在赶超发展中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随着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等政策措施的相继推进与实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质量,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实现了赶超发展。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66亿元,年均增速为9.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lO年的近4倍。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粮食产量维持连年增加态势,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4年首次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现代工业发展得到新提升,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5亿元,年均增速为15.8%。金刚石制品由低端向高端、由工业领域向商业和民生领域拓展,发展成为全国金刚石超硬材料行业集群度较高、产业链条较完善的产业化基地。“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4亿元,是“十一五”的2.69倍。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亿元,年均增长14.5%。
二、经济结构在转型升级中明显优化
五年来,柘城坚持抓调整促转型,加快推进全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5.48:34.97:39.55,与2010年的36.6:30.6:32.8相比,二三产业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农业结构明显优化,现代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辣椒、胡芹和板材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涌现出以宁丰木业、春海辣椒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结构调整成效突出,按照“强力推进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着力培育医药制造产业,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工作思路,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特色优势进一步增强,骨干企业稳定发展,惠丰钻石科技有限公司、力量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产业集群效应显现,金刚石微粉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50%,县产业集聚区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先后获得“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河南省产城联动发展示范集聚区”“河南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等荣誉。科技创新再创佳绩,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商贸、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
三、城乡面貌在融合发展中深刻变化
“十二五”期间,柘城县统筹推进县城、乡镇、新农村协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效显著,2015年柘城县城镇化达到32.6%,比2010年提高了6.8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中心城区框架不断拉大,承载力不断增强。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两手抓,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健全,城市品味持续提升。城市管理专项整治扎实推进,蓝天碧水计划、清洁河流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容湖、古黄河、余河坡“一湖两河”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容湖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蝉联省级园林城、省级卫生城、省级文明城。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保护取得新进展,林业生态县建设成效明显。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重点治污项目运转良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标准,“美丽柘城·整洁村镇”活动大力推进。
四、人民福祉在共享发展中稳步增进
五年来,柘城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73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和14.5%。2015年。就业环境持续改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2011-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到3.7人和3.78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截至2015年,城乡居民养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59万人、4.7万人。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批住房困难群众喜迁新居,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十二五”期间,脱贫人口累计达到9.51万人。
五、社会事业在统筹兼顾中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学校食堂改造工程基本完成,职教中心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学校。五年来县乡教育事业累计投入4.19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32.53万平方米。卫生计生工作不断加强,截至2015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4个,床位2920张,卫生技术人员278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公共卫生监督工作获得全省先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取得新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十二五”期间,新建21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43个村级文化大院。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084人。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县上下团结一致、拼搏奋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显著好转,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营造了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了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进入了加速发展、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特点。我县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变化,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阶段。要准确把握我县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大势、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以新的思维和方式,加快推进柘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战略机遇与有利条件
一是发展理念更新带来巨大需求潜力释放新机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强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协同推进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将极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循环低碳发展和开放合作发展,并倒逼柘城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县、全面从严治党,将不断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强化法治保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赶超发展新机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新举措密集出台,为柘城加快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业态、拓展增长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是国家战略布局带来开放合作新机遇。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统筹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国内各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明显加快,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和互动效应逐步加深。柘城可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在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中谋求地位、体现价值。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增强开放合作力度,实现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再造开放型经济新红利,在商丘市打造豫鲁苏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我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深入实施带来政策红利新机遇。随着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深入推进,柘城又被纳入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国、全省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精准扶贫、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柘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农业现代化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继续享受或争取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自身综合优势凸显带来承接产业转移新机遇。柘城县厚植赶超发展的综合优势,资源、交通、劳动力、人文、环境等比较优势加速积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随着国内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明显加快,商丘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被确定为全国66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之一,正在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随着郑徐、商合杭、京九高铁以及商丘机场规划建设,商丘将成为全省第二个高铁枢纽城市,柘城县作为商丘五个组团城市之一,综合经济实力及金刚石超硬材料、辣椒等特色产业的辐射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步伐日益加快,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对大项目和高端项目的吸引力、承载力不断提高。
二、重大挑战与关键制约
一是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新挑战。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疲软、企业效益下滑、社会投资意愿弱化等重大挑战。当前,柘城正处于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接续的关键期,新增长点支持力仍然不强,产业结构与中高端水平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偏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工业内部原料型、资源型和初加工型产业比重较大,产业链延伸度不够,产品附加值偏低。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产业层次有待提升。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的研发、储备不足。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协调发展任务依然繁重。
二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演变的新挑战。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调整和竞争加剧,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加快制造业回归和新兴产业发展步伐,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关系由互补为主向互补与竞争替代转变。新兴经济体与我国产业的同构竞争加剧,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挤压。国内区域间竞争格局也在加剧,沿海地区和内地都在纷纷谋划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内陆地区之间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和产业变革在为后发地区提供赶超可能的同时,也存在与发达地区拉大发展差距的风险。柘城属于传统农区,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同样缺乏特色鲜明的比较优势,围绕招商引资与周边县市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三是资源能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挑战。柘城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已有资源消耗格局与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凸显。能源供给结构不合理,雾霾天气、水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影响下,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四是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的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维持稳定、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压力增大等难题亟待破解,一系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矛盾尚未得到妥善解决,面临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提升公共服务和群众生活水平的巨大压力。与全国和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施“产业强县、文化兴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弘扬 “自信、包容、拼搏、和谐”的柘城精神,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实力柘城、活力柘城、魅力柘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 发展思路
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我县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是:一城引领、三力齐升、四区协同、五化同步、六业支撑、多点推动。
——一城引领。积极挖掘自身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整合有利资源,统筹要素配置,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着力抓好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建设“产城一体、文城一体、景城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三力齐升。通过实施“产业强县、文化兴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实力柘城、活力柘城、魅力柘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县域实力、活力和魅力的全面提升,努力建设更有实力更富活力更具魅力的现代化新柘城。
——四区协同。一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抓住商丘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的历史机遇,挖潜县域综合优势,提升支撑承载能力。二是生态文明实验区。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体系,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三是创新创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创新创业主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增强发展新活力。四是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统领,推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五化同步。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更好的发挥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信息化的推动作用、农业化现代化的基础作用,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融合,探索走出一条传统农区“五化同步”的新路子。
——六业支撑。一是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巩固微粉优势,做强单晶品牌,补齐制品短板,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技术含量,加大新产品开发,打造全国领先的金刚石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二是医药制造产业。依托双鹤药业、华商药业、美兰生物等龙头企业,拉长原料药产业链,打造河南重要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医药产业基地。三是皮件皮具产业。打造产业龙头,突出品牌效应,形成从皮革加工到皮鞋皮具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四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着力抓好辣椒、面粉、畜禽等优质资源深加工,进一步叫响“中国三樱椒之乡”品牌,引入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培育形成一批优质原料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集群。五是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互动发展,支撑县域产业迈向中高端。六是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壮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多点推动。坚持特色优势互补,着力形成县城中心区四个乡镇(办事处)与其它周边18个乡镇和100个中心村多点推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强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县城乡协调发展。
第三节 基本理念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更加主动融入省市全方位对外开放总布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达到9%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2020年超过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基础更加坚实。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层次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次产业更加融合、协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力争到2020年,城镇化率突破45%左右,形成以县域城区为引领、以小城镇为支点的新型城镇体系,产业支撑力和人口承载力大幅提升,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全民受教育程度和人才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善生态保护体系,环保基础设施覆盖城乡,循环绿色低碳生产模式广泛推广,产业循环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

专栏1:柘城县“十三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166
260
9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
24000
37140
与GDP同步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30
260
15
预期性
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6.26
10
与GDP同步
预期性
5
外贸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2530
5800
20
预期性
6
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
亿元
2.1
4.5
16
预期性
二、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7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17.2
25
7.8
预期性
8
城镇化率
32.6
45
 
预期性
9
企业研发经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5
3
 
预期性
10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
50
80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899
30000
与GDP同步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573
13000
与GDP同步
预期性
12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6
18
 
预期性
13
调查失业率
%
4
4
 
 
14
贫困发生率
%
11
5
 
约束性
15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1.8
2.5
 
约束性
16
累计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
16900
5610
 
约束性
17
平均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
24.4
40
 
约束性
四、生态文明
18
耕地保有量
公顷
71923.75
市定目标
 
约束性
19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
 
市定目标
 
约束性
20
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12.8
市定目标
 
约束性
21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市定目标
 
约束性
22
森林发展
森林覆盖率
%
30.97
31.72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立方米
243
260
 
约束性
23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9.37
市定目标
 
约束性
二氧化硫
3.82
市定目标
氨氮
11.85
市定目标
氮氧化物
6.94
市定目标

 
第三章 坚持创新发展,增强经济转型新动力
突出把创新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转型发展新机制,建设人力资源强县,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增强经济转型新动力。
第一节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强县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传承和创新并重、外引与内培并举,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一、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抢抓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智能化、融合化、集群化、绿色化为方向,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实施“336”发展战略,做强做优三大主导产业,提升拓展三大优势产业,打造六大特色产业基地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业态和传统业态互动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一)做强做优主导产业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重点做强做优超硬材料及制品、医药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三大主导产业。
超硬材料及制品。按照“巩固微粉优势、做强单晶品牌、补齐制品短板”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实施“强链、延链、补链”工程,积极向复合金刚石材料、工具材料等新材料领域拓展,重点在适用于机械加工、地质勘探、光学玻璃和电子元器件等的刀具、钻头、磨具、线锯、拉丝模等制品领域实现突破。引导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围绕新需求积极拓展新市场、新客户,改造提升传统工艺,着力构建规模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百亿级超硬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领先的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
医药制造。依托华润双鹤、美兰生物、华商药业等龙头企业,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开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支持特色原料药生产基地扩规模上水平,巩固提升在输液、心脑血管、内分泌、疫苗等领域的技术与产品优势,积极向终端药品、先进药品以及保健药品拓展,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和药械组合产品,打造河南重要的医药制造产业基地。
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区域蔬菜、畜禽、粮食等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本地精深加工度。放大“中国三樱椒之乡”品牌优势,重点抓好加强三樱椒种植基地和市场建设,改善辣椒品质,吸引知名品牌企业入驻,推进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开发辣椒、胡芹、大蒜、花生等深加工产品。巩固瘦肉型猪基地县和牲牧养牛示范县基础优势,提高冷鲜、熟食产品比重。围绕粮食优势和主食产业化,在面粉、速冻食品等领域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重点打造豫鲁苏皖四省举足轻重的辣椒集散及深加工基地。
(二)提升拓展优势产业
依托皮革、纺织、板材等传统基础优势,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向皮件皮具、服装服饰、现代家居等领域拓展,提高产业附加值。
皮件皮具。持续巩固提升皮革优势,积极推动中牛集团上市,通过引入品牌企业,积极向皮衣、皮鞋、箱包等下游产品拓展,大力引进和发展配套环节,集中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和环保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企业集群发展,加快形成集制革、皮具加工、商贸、仓储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豫苏皖区域重要的皮件皮具加工集散地。
纺织服装。发挥区域人力资源和棉纺优势,积极承接服装服饰产业集群式转移,引进培育服装品牌,引导代工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拓展名牌服饰、家纺、针织等领域,丰富产品种类,支持服装服饰企业通过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市场。引导配套环节集聚,提升纺织服装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打造豫东地区重要的纺织服装基地。
板材家居。依托区域丰富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板材深加工,重点发展阻燃刨花板、高密度板、结构板等。围绕板材资源积极承接家具产业转移,加强与各地家具协会的沟通,创新合作模式,规划建设家居产业园,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培育“前店后厂、产销结合”的现代家居产业集群,打造辐射周边的板材家具产业基地。
 

专栏2:“十三五”工业发展重大项目
超硬材料及制品: 郑州威驰科技有限公司金刚石刀具生产项目;正星金刚石建设项目;郑州金顺超硬材料有限公司生产项目;泰元超硬材料建设项目;河南鑫源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标准化厂房、综合服务楼及生产建设项目;华鑫宝玉石加工用金刚石磨盘研发与应用项目;惠丰年产200万件金刚石复合片生产项目;河南力量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克拉高精密单晶刀具用大颗粒金刚石生产线项目;河南力量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亿克拉硅晶、半导体超精密加工用金刚石单晶生产线项目;河南新源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片加工硬质合金及高速钢工具用高精密超硬材料制品项目;河南鼎钻石科技工具有限公司年产金刚石微分5亿克拉、金刚石制品110万件(套)项目;河南厚德钻石科技有限公司年产金刚石单晶4亿克拉项目;智慧钻石科技有限公司年产精密金刚石工业刀具、钻头、铣刀等制品140万片项目;河南华欣材料有限公司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河南万达钻石工具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0万件(套)金刚石制品生产项目;金锐金刚石产业园建设项目。
医药制造:华商药业年产120吨缬沙坦、140吨厄贝沙坦、30吨坎地沙坦酯和1500吨苯氧乙酸钠扩建项目;商丘美兰生物工程公司兽用基因工程疫苗、兽用抗病毒血清等生产项目;双鹤药业(商丘)有限责任公司年产氨苯蝶啶110吨项目。
皮革皮具:中原生态皮制品产业园、中牛集团年产7600万平方英尺成品革后整饰项目;中牛集团年产1500万双高档皮鞋项目;中牛集团年产150万件高档汽车内饰皮件项目
纺织服装:嘉艺服饰服装生产续建项目。
板材家居:宁丰(三联)木业年产30万立方米刨花板项目;河南豫湘缘木业有限公司年产40万立方米刨花板生产线项目;
其他:汉帝尧光电科技有限公司LED节能灯生产线项目;北京金石慧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LED灯具生产线项目;建龙光伏新材料项目;春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碳晶发热板180万平方米项目

二、推进服务业提速发展
顺应服务型经济发展趋势,坚持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突出重点,彰显优势,推进服务业提速发展。
(一)突出发展重点领域
挖潜县域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五大重点领域。
现代物流。积极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商丘豫东综合物流产业集聚区等物流平台,依托县域铁路、公路、航运等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围绕“一核九园多节点”的发展格局,推进物流业与县域特色产业联动发展,搭建覆盖全县连接全省全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引进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培育一批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加快形成信息通达、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商贸服务。依托特色商业区,推广“捆绑招商、整体开发”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精品商业街建设,建成一批现代商贸综合体,引导楼宇经济提升发展,集聚多元化商业业态,持续提升人文环境和品牌内涵,促进批发、零售、中介、咨询等业态集群式发展,加快建成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商贸服务中心和中央休闲区。加快培育新兴商贸业态,支持连锁、专卖店、网上商城等发展壮大,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现代商贸业发展格局。
文化旅游。重点围绕“秀水宝地、朱氏源乡、海霞故里、生态柘城”的主题形象,突出文化、生态、红色三大特色,与本地丰富的农副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美食小吃等优质资源相结合,以容湖生态旅游区、炎帝朱襄氏文化、七台八景以及滨河旅游为重点,加强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市场开发,打造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热点,推广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把柘城县建成风光秀丽、文化独特、旅游产业发达的河南旅游强县和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电子商务。重点围绕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大力实施农村电商覆盖工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工程、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放大豫东首家阿里巴巴“千县万村”农村淘宝项目试点县的综合优势和带动效应,加快推进“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电商培育工程,推动工业、商贸、旅游等领域的企业依托阿里巴巴、世界工厂网等第三方电商平台搭建网上商城,积极引进培育综合性、专业型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大力支持外贸型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健康养老。抓住国家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专业化、个性化健康养老服务,规划健康养老产业园,建设一批与医养结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紧密结合的项目,支持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推动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改造提升传统领域
持续推进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和传统业态的深度融合,加快改造提升酒店餐饮、房地产业、社区服务、农村服务等四大传统领域。
酒店餐饮。提高酒店、宾馆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积极引入品牌连锁服务机构,围绕蒸羊肉、牛肉、高家烧鸡、汉白明月酒、组合酱菜、柘丝等名吃名家,提升餐饮业发展层次,加快形成与旅游业相适应的酒店餐饮业发展格局。
房地产业。规范有序地发展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商业地产,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积极发展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培育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引导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社区服务。构建范围广泛、门类齐全、手段先进的社区服务业网络,推进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快餐店等综合服务网点建设,提升家政服务业和物业管理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
农村服务。完善农村消费品销售网络,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营组织开展适应种植、养殖业全产业链的农技服务,加大农贸市场改造力度,引导企业基于移动互联网创新农业服务模式。
 

专栏3:“十三五”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
现代物流业:柘城县豫东大型商贸物流园项目;柘城县产业集聚区物流配送中心项目;新农柘城县农商物流园项目。
   商务服务:华景雅苑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冠城国际建设项目;柘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柘城县特色商业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
商贸流通:府前花园大型综合性商业体建设项目;盛世金街商住综合小区建设项目;柘城华景雅苑精品商贸街项目。
健康养老:乡镇敬老院建设项目;老年公寓建设项目;孝心老年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柘城县人民医院健康养老中心项目;柘城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养老项目;柘城县浦东养老院项目。
   房地产: 信合家园建设项目;上海公馆项目;金沙华府项目;江南花园建设项目;学府洋房建设项目;建业联盟新城建设项目;华盛新城建设项目;
 
 

 
三、推进科学发展载体提质转型
重点围绕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农业产业化集群等载体,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配套承载能力、产业集群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要素保障能力等四大能力建设,提高对中高端产业链环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围绕超硬材料及制品、医药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皮革皮具、纺织服装、板材家居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实施“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引导大中小企业围绕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发展载体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
四、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计划
找准区域工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切入点立足比较优势和区域需求,发挥后发优势,制定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计划,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区域产业相融合,加快推进互联网在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试点,推动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以及数字生产线试点示范。引导物流、商贸、旅游、餐饮等服务业企业依托互联网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拓展新市场。依托“农村淘宝”平台,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转型。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抓住国家支持商丘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大机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稳固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度,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一、稳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提高效益”的基本思路,进一步稳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十三五”末,高标准粮田面积达到87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0万亩,优质小麦面积稳定在80%左右,总产量稳定在85万吨。
(一)实施粮食增产增效工程
以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为抓手,认真抓好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工作,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优化品质,提高效益,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加强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等项目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二)实施土地有机质提升工程
积极培肥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大力推广以节肥、节药、节能为重点的农业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坚持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积极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充分开发利用秸秆资源,大力推进秸秆机械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生物气化、固化成型工程。“十三五”期间,每年推广玉米秸秆还田面积25万亩,计划两年轮换一次,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
二、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立足“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创建大品牌”,围绕种植业、养殖业优势资源,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提高精深加工度,培育全产业链式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一)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畜则畜、宜果则果”的基本要求,优化农业结构,相对集中连片,形成一定规模,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围绕蔬菜、面及面制品加工、畜牧养殖及肉奶加工等优势产业,在粮食、三樱椒、韭菜、大蒜、胡芹、奶牛、肉牛、生猪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推进申报一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快推进观光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使之成为现代化种苗试验示范、观光农业和城郊型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
(二)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
按照“龙头带动、基地支撑、规模种养、就地加工、产销衔接、品牌发展”的思路,立足区域资源优势,重点培育辣椒、胡芹、面制品、畜禽等优势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依托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相链接, 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重点推进商丘金平安面业产业化集群和柘城白师傅辣椒产业化集群健康发展。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经营方式,
(一)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鼓励兴办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扶持规模大、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努力培植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大企业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培育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优势企业通过购并重组、参股控股、改制上市等形式,打造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积极推广“龙头+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村企互动的产销对接模式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土地信托等规模经营模式,在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推进种植养殖小区建设
按照“五有”(有一定规模、有地方特色、有产品认证、有品牌名称、有商标注册)标准,围绕“设施完善、机制灵活、科技领先、生态高效、特色鲜明”的特点,继续把种植养殖小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调整农业结构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园区转变,加快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一大批特色明显、形式多样、品牌知名、竞争力强的专业乡村,形成一村一品,为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打牢基础。
四、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突出科技、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围绕区域农副产品资源和产业优势,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助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一)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围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加快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新技术集成示范体系建设,形成“县区为重点,乡镇为纽带,村社为基础,‘一村一品’为样板,各类协会相互联系,上下相通”的农技服务推广网络,建立职能明确、设置合理、布局优化、运转协调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和成果转化,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为农民提供操作难度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成本低的技术规程,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二)完善质量安全体系
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验体系,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饲养过程、市场销售全程监管,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追溯系统建设工程,建立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平台及其基础数据库、农产品检测网络、农业投入品监管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
(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肥力监测点和墒情监测点,扩大土肥实验室,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墒情监测设备、数据采集与输出设备,建立县域耕地质量信息平台,使农业技术人员及时掌握耕地质量信息,提出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计划在胡襄镇等10个乡镇建立10个肥力监测点和10个墒情监测点。
(四)完善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
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解决农民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的问题,既能提高病虫防控效果,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又能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要举措。

           专栏4:“十三五”农业发展重大项目
粮食核心区提升工程:柘城县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柘城县以工代赈项目;柘城县高标准良田建设项目;柘城县粮食高产创建项目;柘城县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
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工程:柘城县东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示范园;牛城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示范园;柘城县胡襄镇胡芹种植基地。
畜牧产业化集群:柘城县惠康奶牛养殖基地畜项目

 
第三节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把创新摆在区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力争到202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新增专利100项,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围绕超硬材料、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皮革皮具、电子商务等产业,支持企业加大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鼓励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创新、研发,开发中高端产品,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积极申报专利。实施发展动力培育行动,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需求新供给,形成新动力。实施产业链技术创新行动,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对生产流程、工艺和产品层次进行提升改造,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二、培育提升创新载体平台
围绕区域产业优势,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支持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支持优势企业联合外部研发机构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引导龙头企业在域外建立区域性研发中心,集聚全球、全国创新资源为柘城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形成开放式创新格局。
三、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整合资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加快构建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引导骨干企业推进内部员工创客化,搭建创客平台,探索内部孵化模式。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载体,引导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支撑,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快推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园建设,完善创业支撑体系。加大科技金融创新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进科学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各类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政府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着力优化创新环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第四节 构建转型发展新机制
积极跟进落实中央及我省出台的重点改革举措,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抓好上级出台的重点改革举措落实,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一、推进供给侧改革
围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积极对接国家和省里有关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创新,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压缩无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支持企业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产品层次和附加值。适应和引领消费结构升级,围绕衣食住行、文化、体育、教育、健康、养老、休闲等领域,落实和创新鼓励消费的政策,完善消费条件,培育消费热点。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做到“应减必减”“应放必放”“应授必授”,清理和规范中介服务事项,推行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着力破解制度机制障碍,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 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持续提升行政服务中心服务能力,继续开展审批方式创新,尝试推行网上审批、联合审批。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构建公正开放、竞争有序、服务到位、监管有力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服务新体系。
三、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贯彻落实深化财政、金融、投融资等体制改革精深,落实新《预算法》,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推进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PPP融资模式。创新支持产业发展的方式,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引入社会资本支持区域优势产业发展。
四、深化农村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搞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规模种植,合理有序引导土地流转,鼓励各乡镇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鼓励农户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同村同组农户以互换形式使土地相对集中,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投资主体与流转土地的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集约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做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人地挂钩试点工作,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完成村镇银行组建工作,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五、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落实国家社保、教育、医疗和户籍制度等配套改革政策,适时开展不动产登记,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第五节 建设人力资源强县
坚持培育与引进并重、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构建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信息网络,推动柘城由人力资源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转变。
一、引进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立足优势产业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加快,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团队、管理团队、资本运作团队。支持企业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洽谈,引进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并对引进的高端人才进行重奖,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育壮大高素质企业家群体
加大培养力度,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的优秀企业家。一是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通过借助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师资力量开办企业高层MBA核心课程班、企业总裁研修班等形式,加强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家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举办企业家论坛和专题研讨活动。三是提高企业家社会地位。每年评选出若干位优秀企业家,授予“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程,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培训,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持续推进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集中培训班、农民创业培训班、村淘宝合伙人培训班等工作,做好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依托各类职业培训场所,培训有文化、懂技术、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需要的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创办人等实用人才。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上下大功夫。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做好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服务能力和农民科技素质。到2020年底,使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比例达到70%以上。
第六节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围绕区位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现代市场体系。
一、完善提升商品市场
围绕城区更新、特色城镇培育和新农村建设,优化商贸、批发市场空间布局,结合特色商业区建设,推进城区成熟商圈提档升级和批发市场外迁整合,培育壮大新兴商圈,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推进小城镇商贸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综合商贸中心,强化农产品市场流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产品零售市场布局,推动各类便民市场和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
二、培育壮大新兴交易市场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目的,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结合、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构建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第四章 坚持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和整体效能,构建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强化保障有力的基础支撑,繁荣古新交融的柘城文化,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构筑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
抢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统领,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文明城、卫生城、森林城为契机,以撤县设市和撤乡建镇为抓手,统筹全域一体发展和规划布局,实施“重心北移、两翼展开”战略,着力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开创形成县城中心区四个乡镇(办事处)与其它周边18个乡镇和100个中心村多点推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加快撤县建市步伐
抢抓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以争创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县为重点,加快推进撤县建市步伐。以提升县城“两度两力”为重点,推进新城区建设、老城区改造、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加快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着力提高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宜居度、承载力和辐射力。按照优化行政管理体制、降低行政成本要求,加快行政组织机构调整,减少行政层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能,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新型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积极争取省市支持,把柘城纳入省市撤县建市优先序列。积极运作、科学谋划,提前做好撤县建市的资料准备、材料编撰、方案编制等工作,为撤县建市申报工作奠定基础。
二、提升城区“两度两力”
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和撤县设市目标,积极实施中心城区提质增效升级工程,做大做强县城,着力提升县城“两度两力”水平,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开展“四城”联创,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县城集约式、内涵式发展,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力争到2020年,中心城区集聚人口35万,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
(一)提高中心城区的首位度
坚持以“两城一区(长江新城、老城、特色商业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龙头地位,打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加快长江新城组装,积极推进沿学苑路两侧项目的建设,做好学苑路节点改造,完善提升新城综合服务功能。稳妥实施旧城改造,以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十大专项整治为抓手,完善旧城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提升旧城发展质量。加快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推进商业文化广场、幸福商业街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二)提高中心城区的宜居度
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和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以“一湖两河”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内河湖相连、水系成网,营造出水清岸绿、城美人和的城市风貌,全力叫响中原生态水城品牌。以容湖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容湖生态治理,改造提升容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点、景观配套,加强水系和景区管理,争创3A级旅游景区。大力实施碧水工程计划、河流清洁行动计划,以截污、护岸、疏浚、引水、绿化为重点,加大古黄河、余河坡“两河”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改善沿线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施中心城区生态廊道绿化工程,着力建设生态林网,加大绿地建设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公园,抓好道路沿线、水系、社区等绿化工作,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整治城区内河水系,到2017年主要河道实现水通、水清、水美,全部打通沿岸滨河道路,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
(三)提高中心城区的承载力
加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城区道路交通“畅通工程”,完善提高城镇路网建设,重点打通城区断头路,实现长江新城、老城、特色商业区、产业等功能板块的交通衔接,保障路网畅通。推进中心城区公交专线建设,完善城区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城镇供排水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供水、排涝、排水体系,重点抓好苦咸水淡化工程等工程建设。加快城区电网改造,实现所有城区电网入地,重点做好城南110千伏输变电站等项目建设。加快城镇燃气供热设施建设,提高供气、供热覆盖率。力争到2020年,中心城区气化率达到70%以上。加快城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区垃圾收运系统、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厕等项目建设。加快城镇文化娱乐场所及游园建设,兴建一批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场所和公园、游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健身需要。
(四)提高中心城区的辐射力
以长江新城、特色商业区、产业集聚区、市场物流园、电商产业园等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强化中心城区产业支撑,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步伐,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引导促进全县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壮大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中心城区影响力和辐射力,引领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赶超发展、跨越腾飞。
三、增强重点乡镇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以四个片区建设为着力点,强化规划指导和政策资金倾斜,加快产业培育和人口集中,完善提升城镇承载功能,提升小城镇辐射带动力。实施重点镇建设示范工程,重点打造培育胡襄、起台、慈圣、安平4个重点镇,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结合乡镇的地理位置、产业特色、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经济基础,着力把陈青集、老王集、大仵、马集、伯岗等乡镇,打造成为旅游服务型、商贸服务型、资源加工型、休闲度假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老王集、大仵、马集、李原、皇集、牛城、张桥、洪恩、申桥等乡撤乡建镇步伐。强化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重点打造四大经济片区。北部经济区以胡襄、慈圣为重点,依托胡襄-马集蕴藏的煤炭资源,打造能源产业链,做大做强煤炭能源产业,打造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经济区以县中心城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超硬材料、医药等产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核心区;西部经济区以安平镇为重点,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配套产业,带动片区经济发展;东部经济区以起台镇为重点,积极培育三樱椒、胡芹等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果蔬种植。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主穿街道,完善道路、绿化、亮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农贸市场、学校、医院、商住小区建设,改善城镇生活环境,提升城镇服务功能。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以100个中心村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总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施新农村规划,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新形势,立足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尊重农民意愿,科学编制新农村规划,以科学规划引导科学发展。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群众自愿”的原则,推动长江新城、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向规划的集中功能区迁并;利用重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扶贫开发、乡村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契机,推动向重要交通沿线、乡镇政府所在地、专业园区、旅游景区周边及基础较好的中心村适度集中;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直接向县城聚集。
(二)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交通、电力、广电、电信、互联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重点推进道路“村村连、组组通”、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信息通讯设施工程建设,强化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清洁家园”行动为抓手,积极推行“三清四改五化”(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五、提升城乡管理水平
以智慧柘城建设为契机,探索实施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常态化新模式,积极建立城市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突出市容管理、市政管养、交通秩序规范,着力提升城乡管理水平。
(一)创新城镇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城管部门职能作用,强化各单位的协同作用,特别是乡镇街道的主体作用和社区楼院的基础作用,形成县、乡镇(部门)、社区、楼院“四方联动”格局,健全“职责明确、运转高效、配合有力、落实到位”的城镇管理新机制,逐步实现城镇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完善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实行部门管理与辖区管理、常规管理与专项整治、专业专责管理与门前“三包”维护相结合,推进管理网格化、精细化、常态化。重点整治县城、集镇、通道的环境秩序,治理车辆乱行乱放、户外乱搭乱建、广告乱贴乱挂、施工乱堆乱洒、线路乱拉乱扯,治理居民小区、商贸市场、窗口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不断提升城镇环境形象和群众满意度。
(二)全面打造人文城市
突出城市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注重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风貌保护及周边环境治理,注重将柘城的历史文脉、理想追求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项目,提升城市的道路、绿地、广场、水景等历史、自然和人工景观的内在和谐之美,培育绿色生态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加强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本土风情浓郁的城市公共文化休闲空间,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城镇风貌。
(三)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以打造智慧柘城为重点,加快信息化提速赶超,完善基础信息网络,建立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智慧化。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将数字城管功能逐步向地下管线管理、市政公用事业监管、城市应急调度等方面拓展。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动“智慧生活”,构建覆盖城乡的便民服务智能化体系,促进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社区服务、食品安全等社会公共服务智能化,推进柘城平安城市项目建设。加快建立一批智慧城区、智能社区、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居示范,发展基于信息网络的全方位社区服务,营造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智能化人居环境。
六、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秉持“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思路,积极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有稳定就业和收入的农业人口进城落户,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让群众愿意来、留得下、有活干、过得好。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集中
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制订优惠政策,强化政策支持,全面放开县城和小城镇落户限制,着力增强城镇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吸引力和牵引力,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城中村居民成建制转户,同步推进集体资产改制、居民身份置换、配套设施完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展城镇基本公共设施服务范围,实现公共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险、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常住人口覆盖。
(二)强化住房和教育牵动
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鼓励大中型企业配套建设公寓楼、集体宿舍,支持在城镇附近的新型农村社区配建保障性住房,多途径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扩大保障范围,将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范围;产业集聚区、中心镇、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转移的人口,凡符合条件的一并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公共教育体系和财政保障范围,逐步纳入输入地普惠性学前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持有本地居住证的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开放就近在公办学校就读。
(三)建立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
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制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确立分项支付模式。完善农村配套改革,坚持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为重点,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增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动力,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确保农业人口“转得出”。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落得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试点,推动供给主体多元化。
 

专栏:5:“十三五”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
特色商业区路网改造建设项目;容湖湖西片区改造项目;第三自来水厂项目;柘城县城市供热项目;柘城县城镇天然气工程项目;柘城县垃圾处理及乡镇转运站项目;柘城县城镇天然气工程项目;老城区雨水管网改造项目;东产业集聚区路网建设项目;柘城县第三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项目;古黄河、余河坡污水截留工程项目;学苑路节点改造工程项目;柘城县容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第二节 强化保障有力的基础支撑
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适度超前、互联互通、结构均衡、支撑有力”的要求,突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系统、信息网络系统、能源支撑系统、水利支持系统,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一、加强综合交通系统建设
按照网络效益最大化原则,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项目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超前谋划与商丘机场的连接通道建设,构建公路、铁路、水路、机场“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强化通道建设
实施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道路建设项目,积极做好禹亳铁路及客货两用二级站、阳新高速、涡河航运工程、引江济淮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实现道路结构优化和道路升级改造,形成和干线公路网相协调、等级结构配置合理、外畅内联、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推进公路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县城与周边县城二级公路连接、县城与所辖乡镇基本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乡镇与周边乡镇基本实现以三级公路为主的互联互通,同时逐步解决骨干路网上的危桥和无桥,基本解决乡镇和村道有路无桥的问题。
(二)推进场站建设
持续推进客运场站、货运场站建设。完善客运场站网络,重点推进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客运中心、蓉湖旅游客运站、牛城开发区客运站、玉皇庙旅游客运站、长江新城客运中心、柘城县城市公交客运站等六大客运场站建设,协调推进慈圣、马集、安平、起台等10个乡镇客运站建设。完善货运场站网络,重点推进产业集聚区货运物流园区、长江新城货运物流信息服务中心两大货运站建设,协调推进铁关、惠济、陈青集、起台等10个乡镇货运物流服务站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加快建设货运配载、仓储等配套设施,打造良好的货物运输环境。
(三)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
引导营运车辆向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方面发展,提高运输的专业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效率。鼓励发展大中型客车,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确保农村客运安全经济。进一步完善有城际快速客运、城乡公交一体化客运、农村客运和旅游客运等组成的多层次客运网络。支持运输企业与产业集聚区连动发展,加快运输市场环境建设,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加快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努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 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
(四)大力发展绿色安全交通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重要时段、重点部位、重点车船的安全监管,加强“三品”查处力度。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公路建设的工程质量,加大对危桥的巡查和监控力度,继续实施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危桥和渡口改造工程、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积极推进运输品运输车辆和客运车辆GPS信息联网联控。促进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公路建设,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公路技术,优化路线方案,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运输装备,建立交通节能减排检测考核制度。
二、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抓住“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宽带中原”战略实施机遇,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推进“智慧柘城”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实施宽带柘城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光纤到户,加快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公共场所高速无线接入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全面推进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广电、通信业务双向进入网络互通和资源共享。鼓励电信运营商部署无线网络接入点,打造“无线城市”,在公共场所向公众提供免费无线宽带基本接入服务。基本完善4G技术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物联网,在重点领域逐步推广应用传感网,推进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
(二)推进“智慧柘城”建设
运用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等技术,构建“125N”总体框架,即建设1个公共基础数据库,构建政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2大体系,搭建呼叫中心平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视频监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应急调度平台等5大信息化平台,深化信息化在N个优势行业的推广应用。加强数字城市建设,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市政设施、城市规划等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宽带中原”示范县。
(三)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突出信息兴业、信息惠民、信息惠农三大重点,支持以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及龙头企业为依托的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平台集中、服务下延”的思路,推进国土、房管、交通、公安、人口计生、市政、园林、城管、环保、水利、地震、民政等领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构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普及农村市场服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培训、农业减灾防灾预警、村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三、加强能源支撑系统建设
实施“内节外引”能源战略,加快建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资源保障体系。
(一)完善城乡能源保障设施
统筹城乡电网、输配电网协调发展,持续优化网络结构,实施农网改造升级、低电压治理、机井通电配套等工程,推广使用节能环保配电设备,提高配电网技术装备水平,全面建设结构合理、标准统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经济高效的坚强智能电网。实施农村天然气村村通工程和城市供暖工程。
(二)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农村重点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按照建设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利用循环化和发展持续化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农村沼气、“三沼”综合利用和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服务生态农业和全县主导产业。探索建设太阳能、风能和抽水蓄能电站。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制,加强节能工作,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强水利支持系统建设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原则,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构建城乡防洪除涝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
(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引江济淮、河道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安全饮水、苦咸水淡化、农田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构建城乡防洪除涝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持续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
(二)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和动态检测,按照供排分流原则,科学规划区域河网供排水布局,实现供排水的协调统一、供水系统互通可控。提高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保障水平,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巩固提升,全面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继续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三)提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水务一体化”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强化节水型社会各项制度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城乡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健全河流规划约束机制,有序推进河流休养生息。
 

专栏6:“十三五”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
公路建设项目:县、乡、村桥梁及公路改建项目。
铁路建设项目:禹亳宿铁路柘城段建设项目
场站建设项目:禹亳宿铁路柘城客运站建设项目;禹亳宿铁路柘城货运站建设项目;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客运中心建设项目
水利:引江济淮工程项目;李滩灌区建设项目;砖桥灌区建设项目;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河南省三义寨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柘城段)建设项目;惠济河洼地治理项目;太平沟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韩相鲁调蓄工程建设项目。
电网:柘城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柘城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柘城县35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
石油天然气:商丘至柘城天然气输送气建设项目;村镇天然气储气站、管网建设项目。
城镇污水处理:东产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项目。
大型生态工程:国家森林城创建植树造林项目;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项目。

 
第三节 繁荣古新交融的柘城文化
抢抓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柘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和区域影响力,打造形成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历史、旅游、城建、生态等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引进文化产业人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柘城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打响特色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炎帝文化、龙山文化、早商文化、柘桑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容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柘搡文化园、朱襄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宣传、营销和推广力度,全力打造炎帝文化、龙山文化、早商文化、柘桑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借力大仵民间舞蹈、柘城泥塑、豫东琴书、大鼓书、张氏喉科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发挥柘丝、胡芹、汉白明月酒、王贡酒等特色文化资源和品牌优势,依托麦草画、泥人、九龙杯等特色民间工艺,强化文化产品设计,发展特色文化项目,形成各具特色极具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
(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历史、旅游、城建、生态等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打造豫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交流交易中心。积极发展演艺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遗风,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建立专业演出公司和团体,策划创作一批富有文化特色的演艺、戏剧、舞台剧等精品项目,提升柘城演艺水平。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围绕超硬材料及制品、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品设计、特色工艺品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培育引进文化人才
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和引进工程,完善文艺人才资源库,引进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企业人才,造就和引进一批领军人物,打造高水平的柘城文化人才队伍。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秉持公益性、保基本和均等化原则,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工程为重点,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柘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开发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重点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李庄遗址、孟庄遗址、邵园汉墓、柘城故城遗址、朱襄氏陵、远襄东岳天齐庙、慈圣关帝庙、中野前方临时指挥部旧址、锦鸡园(歇鹤台遗址)等遗址保护开发,重点做好朱阳书院、襄山书院、泓水之战古战场等恢复重建工作。强化非物质遗产保护开发,重点做好大仵民间舞蹈、柘城泥塑、豫东琴书、大鼓书、张氏喉科、三园斋味、酱菜腌制技艺、金麦草画、孟氏仿古玉雕、王贡酒传统酿制技艺等省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保护传承,扎实做好县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加强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建设。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均等化工程,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化,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文化水平。加快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重点做好县博物馆、柘树文化博物馆、嫘祖文化展示馆、七台八景文化广场、书院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心城区文化设施建设,着力完善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公共图书馆、乡村文化广场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党员远程教育工程,搭建数字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
(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系统数字化改造,建设广播电视全媒体平台。组织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百戏送百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办好县政协合唱团等文艺团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实现博物馆、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稳步推进校园体育设施和场地向社会开放。
三、打造“文明柘城”品牌
以文明柘城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弘扬新时期柘城精神,着力打造诚信柘城品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念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柘城全社会文明程度。
(一)持续弘扬柘城精神
继续弘扬和践行“自信、包容、拼搏、和谐”的柘城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创新创业热情,掀起全民创先争优热潮,使之成为全县人民团结奋进、共克时艰的精神纽带,成为激励全县人民奋勇前进、赶超跨越的精神动力,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神力量。
(二)着力建设“文明柘城”
围绕打造文明柘城,着力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柘城好声音,传播柘城正能量,挖掘、宣传柘城人民热情好客、大气包容的品格,树立柘城安居乐业、兴业、创业好地方的口碑和形象。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积极打造诚信柘城品牌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信用监测机制、评价机制和惩戒机制,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打造“诚信柘城”城市品牌。建成覆盖全县、设施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完备的诚信资源共享系统和“红黑榜”发布应用制度,定期公布失信单位和个人。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在商场、集贸市场开展创建“诚信经营示范点”活动,引导居民诚实劳动、诚信经营。
第五章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开展“美丽柘城整洁村镇”活动为契机,以“五湖四河”生态水系和惠济河生态绿色长廊建设为重点,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丽新柘城
第一节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全过程资源能源节约管理,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模式,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坚持以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为导向,实行强度目标和总量目标“双控”责任制,不断提升节能降耗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增量。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排,重点推进超硬材料及制品、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积极推进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和消费等领域节能降耗,降低全社会能源消耗。严格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新型绿色建材。推动分布式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多元化、规模化应用,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二、着力做好节地节水工作
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用途管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引导工业、人口、住宅集中发展,鼓励建设高层商住楼、多层生产厂房,支持开发地下空间,推进“城中村”、“空心村”治理,挖掘用地潜力。积极盘活城镇闲置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荒地、坡地等后备资源,补充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业用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强化水源地保护开发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善供水管网体系建设,切实保证城乡生产生活用水需要。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进城市节水工作,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加强公共建筑、生活小区、居民住宅的节水和中水回用、雨水收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污水循环利用。实施阶梯水价、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制度,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围绕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推进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围绕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皮革、纺织服装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和核心资源,引进关键链接项目或循环使用内部资源,拓展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基础设施共享。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华商药业、双鹤药业、宁丰木业等循环试点企业建设,争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示范企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建设以城市社区分类回收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枢纽、分类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循环经济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循环经济财税、价格、投融资政策,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以争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探索建立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倡导节约资源、健康文明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化发展。推广政府绿色采购,鼓励使用绿色电力、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导全社会消费行为。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交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强化自然、环保、节约的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和树立绿色消费文化理念与绿色消费需求。引导公众优先采用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方式。
第二节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以生态城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构建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功能符合的生态系统。
一、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以实施“五湖四河”生态水系建设计划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系统建设,重点做好容湖生态湿地公园、惠济河流生态治理、余河坡生态改造、古黄河生态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拓展生态涵养空间,改善我县生态环境治理。
二、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实施林业生态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实施城区绿化工程,重点推进环城林带建设、街区公园、社区绿地等建设,积极推进主题公园儿童公园、市民休闲公园、余河坡带状公园、未来大道带状公园、新建黄河古道带状公园,等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如意广场、产业聚集区长江新城、学苑路等新建绿化工程项目,改善县城环境质量。实施村镇绿化工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绿化、美化。实施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环城林系、廊道绿化等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境内国道、省道、高速、铁路和惠济河、余河坡、古黄河等绿色长廊建设,提升通道绿化水平。实施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工程,加强田、水、路、林综合治理,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形成林茂粮丰、和谐秀美的田园景观,全面提高全市农田林网建设水平。
三、推进生态示范创建
积极实施生态创建工程,着力开展生态示范乡镇、绿色示范村庄、低碳生态社区、花园式单位等建设工作,培育打造一批生态示范镇、示范村、示范社区。力争到2020年,创建2个省级生态镇(区)、3个市级生态镇(区)、8个绿色示范村庄。
第三节 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以群众最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三大工程为重点,统筹推进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实施蓝天工程
大力开展工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做好生物医药、皮革、木材加工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控,深入推进电力机组脱硫脱硝、城市燃煤锅炉改造工程,全面加强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控制,有效削减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加强城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强化工地扬尘综合治理,对施工扬尘、现场搅拌混凝土和配制砂浆、渣土运输等进行规范管理。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逐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建立完善县、镇、村控制秸秆焚烧责任体系。加快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开展监测及信息适时发布工作。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实行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制,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到2020年,中心城区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少于330天。
二、实施碧水工程
坚持流域统筹、水陆结合,推进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加强水源地保护,对县、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面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以实施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为重点,开展城区重点河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工程、河流净化工程、河流补源工程和河岸绿化美化工程,建立城区河流垃圾打捞清运长效机制,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加强重点流域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容湖、余河坡、古黄河等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提高水质达标率。强化重点工业领域水污染防治,强化高耗水行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深度治理。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县第一污水处理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设施正常运行,规划建设第三污水处理厂,加快余河坡、废黄河污水管网建设,积极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三、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重点,深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重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加强村庄环境管理,建立基本保洁制度,建设基础性给排水排污管沟、环卫设施,实现村庄主干道硬化,完善配套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引导农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条件。探索实行“村组收集、乡镇运输、县区处理”的垃圾运转模式,促进源头减量,推进分类收集,健全收运体系,提高处理能力,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长效工作机制。以“两减一控一提高”为目标,即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配套组装和集成农业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药肥料综合管理和田间有毒有害物质集中收集等综合技术措施,全面提高土壤生产力水平,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清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第四节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积极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交易制度。健全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健全污染物排放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第六章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合作共赢新空间
突出“双融入,双对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全面对接沿海地区与周边地区,坚持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围绕商丘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进集群引进,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共赢新空间。
第一节 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带等国家战略,支持本地企业与河南大型企业抱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产业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引导本地外贸型企业积极对接郑州航空港和郑欧班列,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积极融入中原城市群“一区三圈八轴带”空间格局,在“1小时”紧密圈中明确战略定位,突出优势发挥重要战略支点作用。
第二节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围绕金刚石超硬材料、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皮革、服装、板材等优势产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围绕延链、补链、强链,重点瞄准国内外500强、著名品牌、上市公司、行业龙头,引进央企、省企、大型民企以及配套服务的中小型企业,放大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积极开展集群化招商、链式招商和以商招商,全面落实领导分包、台账管理、现场办公、工作例会、联审联批、督查通报、媒体公示等工作机制,夯实责任,强化措施,快速推进。
第三节 深化拓展区域合作
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对接合作,积极与商丘、亳州等城市的全面对接,搭建合作平台。提升中国超硬材料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全国的影响力,积极引导医药制造、皮革皮具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强与域外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战略合作。
第四节 培育壮大外贸企业
抓住外贸型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战略机遇,积极培育壮大出口主体,突出贸易与产业联动发展,组织优势企业参加境内外专业展会,引导本地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支持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世界工厂网以及其他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第七章 坚持共享发展,迈入全面小康新生活
秉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的思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关键,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重点,注重机会公平,保持基本民生,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聚焦“两大体系、四大条件和三大群体”,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确保全县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新生活。
第一节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贯彻落实“四个切实”扶贫开发具体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措施、超常规的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以纳入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契机,突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要求,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因人因地施策,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围绕“转、扶、保、救”四条途径,落实“五项举措”:一是实施知识技能扶贫,二是实施合作带动扶贫,三是实施财政金融扶贫,四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五是实施安居扶贫,争取2018年实现全县脱贫,做到“两确保”:确保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摘帽脱贫;“两不愁”: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和“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强化政策支持,积极引导贫困地区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加快实施一批农业、水利、林业、交通、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邮政通信、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支持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稳步增收。
第二节 积极促进创业就业
大力实施创业就业优先战略,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确保城乡居民创业就业。
一、积极扩大就业容量
坚持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多渠道、多元化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集聚区吸纳就业的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就业容量大、带动作用强的小微企业发展。积极创造就业岗位,推动各级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吸纳就业人口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扶持农民工、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充分就业。“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二、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
健全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就业创业的财政、税收、融资、土地、科技创新等政策扶持力度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被征地农民、残疾人等各类人员就业创业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视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创业服务载体建设,支持发展众创空间,鼓励创建返乡农民创业园、返乡大学生创业园等,不断完善县级创业平台载体,努力形成创业集群效应。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形成及时有效帮助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
三、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整合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平台,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一条龙”创业服务。完善社会就业保障工作,推进社会保险“五保合一”经办模式,提升社保经办的服务质效。完善社会保障卡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加快人社业务信息一体化建设,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推进社保扩面提标,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所有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全面推进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统筹,加快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提高社保待遇和水平。“十三五”期间,将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和广大农民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进一步推进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广大城镇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逐步将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按照差别费率实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社会统筹。
二、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改进方式,提高质量。健全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满足住房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将保障房建设与城市更新、产业集聚区建设相结合,与解决失地农民住房问题相结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探索保障房建设新模式。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扎实快速推进旧城区更新、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农村特困家庭危房改造等工程,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使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及稳定就业农民工都能享受住房公积金制度成果。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建立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
三、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探索建立机构福利、公共福利和公益福利相结合的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格局。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县社会福利中心、农村敬老院和幸福院等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保障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住房和各项抚恤补助待遇。大力倡导和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发挥红十字会、慈善会、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的示范作用,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一系列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进一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和孤儿养育等社会救助标准,逐步建立完善教育、医疗、司法、康复、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切实加强对留守流动流浪等弱势老人和儿童群体的救助和保护。完善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健全灾害突发等临时救助制度。
第四节 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以争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统筹推进中小学、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发展,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确保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一、统筹教育事业发展
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扩充计划为重点,统筹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争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在县城和乡镇建设一批高质量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强化基础教育普惠性和公平性,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距,到2020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00%,巩固率分别达到98%、97%。提高高中教育水平,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整合高中教育资源,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升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县职业教育中心省级重点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原最具社会影响力职教品牌”、河南省特色学校的优势,进一步加大与名校联合和校企合作力度,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加快推进特色学校项目实施,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品牌。积极扩大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认真组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名教师和名校长培养工程、国培计划和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和校长队伍素质提升。完善教师补进长效机制,制订系列优惠措施,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储备优秀教师资源。对农村偏远中小学教师实行定岗补进,补足教师缺编数额,解聘临时代课教师。加大县财政对师资培训的投入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工作。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制订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制度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实施柘城教育名师工程,通过专家引领、进修培训、经验交流、教研提高等多种手段,强化跟踪、监管和培养,努力打造一批名师、名校长。
三、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大合作办学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广泛吸纳县内外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制定实施民办学校用地、建设、师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民办教育做大做强,提高民办教育的份额。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推动民办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第五节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建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机制,促进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切实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一、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效能。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抓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快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二、积极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建立健全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由生产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三、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在建设领域和其他容易发生欠薪的行业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缩小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第六节 打造“健康柘城”
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体育事业和养老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一、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进一步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创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继续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构建人口与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转型提高。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各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建设完善覆盖全县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计生、税务、民族、婚姻等人口信息,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提供支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县养老产业示范园区,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十三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5‰左右。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医疗机构和康复疗养机构。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补齐专业医疗机构短板,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工程。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规范药品流动秩序,理顺医药价格机制。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完善县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门诊部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及村卫生室等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打造“半小时服务圈”,扩大社区健康服务网络覆盖面。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重点做好县医院新城分院、妇幼保健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造、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与国内重点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积极推广国内先进医学技术,不断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执业行为,严格收费管理。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和医院内部管理,保证其行为的公益性。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特别是农村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积极培养引进医学人才,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素质。
三、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健康教育工作,抓好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及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患防治知识。加快公共卫生信息区域共享平台建设,整合全县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推进专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医疗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构建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健康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建立覆盖城乡、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卫生信息服务中心建设。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强体育实施建设,着力发展竞技体育,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人体育发展齐头并进,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者协调发展。培养各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建立完善全民建身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为全县体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大力发展特色体育项目、特色体育产业,积极争创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加快推动柘城向体育强县迈进。
第七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群众安居乐业为目的,以构建常态化社会治理机制为重点,正确认识及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加快推进依法治县
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县委依据宪法法律治理政务、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提高司法效率,促进司法公正,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工作,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进一步提高政府执法能力,树立执法权威。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政法工作的保障能力,不断改善办案办公条件。
二、建立矛盾化解机制
坚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创新发展大调解机制,提升县乡村三级调处中心实体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建立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发展专业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改进信访工作,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强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深化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改革,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加强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治理,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让群众有地方说理、有人员评理,打通解决群众纠纷诉求问题的渠道。
三、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县乡村三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规范化建设,推进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推动社会组织多元健康发展,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力度,积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增强社区服务职能,探索城乡社区协商民主,推进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去行政化,增强基层自治活力。全面落实乡镇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能力。
四、扎实推进平安创建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和强化县乡村三级联网的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创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治安环境。推进智慧网格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提升网络安全保障和管理能力,建设安全、和谐、绿色互联网。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反恐防暴和反邪教工作。完善应急保障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升气象、地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五、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严格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和领导分包责任,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扎实做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和规范化建设,强化保障和技术支撑,实施专业素质提升、风险排查、安全创建示范引领工程,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让人民群众吃喝放心、消费舒心、使用安心。

专栏7:“十三五”社会事业发展重大项目
教育: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建设项目;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设项目;东方初级中学建设项目;东产业集聚区学校建设项目。
文化:县青少年文化宫建设项目;县博物馆建设项目;县体育中心建设项目;有线电视数字整体转换项目。
卫生:柘城县人民医院分院建设项目;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项目;西关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建设项目;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项目;柘城县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柘城县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柘城县人民医院新城分院建设项目。
其他:农村幸福院建设项目;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项目;乡镇敬老院续建项目。

第八章 切实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创新实施机制
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县委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努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支持、保证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深化国防教育,健全优抚安置体系,继续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县成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把优秀人才用到关键岗位上,不断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注重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强化阵地、人员、经费保障,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坚持不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落实“4+4+2”党建制度体系,强化监督检查,深入推进作风整治活动,让好作风内化为信念、外化为习惯、固化为制度。认真落实廉政谈话和约谈制度、“五个不直接分管”“末位表态制度”等,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制度执行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抓好项目建设。强力实施项目带动,坚持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促进落实,把实施项目带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做好项目谋划,着力实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全面落实领导分包、台账管理、现场办公、工作例会、联审联批、督查通报、媒体公示等工作机制,夯实责任,快速推进。在全县上下形成全力抓落实、全员抓落实、全程抓落实的良好风气,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蓝图变为现实。
形成发展合力。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有效组织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
第二节 完善绩效考评
明确任务分工。组建规划实施情况考核组,对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统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权威、准确和及时。充分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积极鼓励各社会主体和公众参与规划制定,依法对规划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强化责任考核。合理分解规划内容,科学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制定年度计划,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进一步加强责任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落实到人、落实到事。
健全评价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以规划实施成效作为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县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跟踪分析,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规划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
第三节 强化要素保障
土地保障。探索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加强规划管理、政策引导,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格局和结构调整目标配置土地资源,强化集约节约利用,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复垦、向上争取等措施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
资金保障。加大上级资金争取力度,积极探索地方债发行,加强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和企业基本服务方面的倾斜。深化银企服务,重点加强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制定和完善市场“负面清单”。深入探索公私合作模式(PPP),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省市发展基金。
人才保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发展保障体系和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加快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积极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人才服务,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
资源环境保障。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深入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增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
第四节 优化发展环境
优化招商助商环境。大力弘扬“自信、包容、拼搏、和谐”的柘城精神,营造干事创业、务实奋进的发展氛围。建立项目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专人分包、台账管理、进度督查和责任追究。全面落实企业“安静生产日”和涉企收费、检查备案审批等制度,认真落实联审联批、代办领办等制度和措施。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落实预约接访、带案下访、及时劝访、主动回访、打击闹访“五访机制”,着力畅通信访渠道、化解信访积案,解决群众诉求,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改善市场生态环境。严厉查处和打击制假售假、无证经营、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严厉打击强揽工程、干扰施工等不法行为。
    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省委、市委和县委工作部署,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拼搏奋进、全面争先,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审核人:袁庆勇
 

 

         
版权所有:柘城县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柘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维护电话:0370-6021716
网站标识码:4114240001 网站备案:豫ICP备15021526号-1 豫公网安备 41142402000535号